图片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本文为AI翻译,仅供参考。
《问养生》
苏轼
【原文】
余问养生于吴子。
得二言焉:曰和,曰安。
【译文】
我向吴先生请教养生之道。
得到了两个字:一个是“和”,一个是 “安”。
【原文】
何谓和?
曰:子不见天地之为寒暑乎?寒暑之极,至为折胶流金而物不以为病。其变者微也,寒暑之变。昼与日俱逝,而人不知者。微之至,和之极也。使此二极者相寻而狎至,则人之死久矣。
【译文】
什么是“和” 呢?
吴先生说:你没见过天地间的寒暑变化吗?寒暑到了极点,甚至能使胶冻断裂、金属熔化,但万物却不会因此受到伤害。这是因为寒暑的变化非常细微,寒暑的交替,随着白天和太阳一同消逝,而人们却察觉不到。变化细微到极致,就是“和” 的最高境界了。假使这两个极端(严寒与酷暑)相继而来、接连不断,那么人早就死了。
【原文】
何谓安?
曰:吾尝自牢山,浮海达于淮,遇大风焉,如附于桔槔。而与之上下,如蹈车轮而行。反逆眩乱不可止,吾非有异术也。惟莫与之争,而听其所为。顾凡病我者举非物也。食中有蛆,未尝呕也。请察其所从生。论八珍者必咽,言粪秽者必唾。二者未尝与我接也,唾与咽何从生哉。果生于物乎?果生于我乎?知其生于我也,则虽与之接而不变,安之至也。
【译文】
什么是“安” 呢?
吴先生说:我曾经从牢山(今青岛崂山)乘船渡海到淮河,遇到了大风,船像依附在桔槔上一样,随它上下起伏,又像踩在车轮上行走一般。(那种)颠倒错乱、眩晕迷乱的感觉无法停止,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法术,只是不与它抗争,听任它的摆布罢了。不过,凡是让我感到不适的,其实都不是事物本身。食物里有蛆虫,我不曾呕吐,要看看它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谈论八珍美味时,人们必然会吞咽口水;说到粪便污秽时,人们必然会呕吐。这两种东西其实都没有和我接触,那么吞咽和呕吐的反应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果然是由事物本身引起的吗?还是由我自身引起的呢?知道这些反应是由自身产生的,那么即便与事物接触,内心也不会改变,这就是“安” 的最高境界了。
【原文】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
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吴子,古之静者也,其观于物也审矣,而时省观焉!
【译文】
达到“安”,那么外界事物对我的影响就轻微;
达到“和”,那么我应对事物就会顺利。
外部影响轻微,内心应对顺利,养生的道理就完备了。
吴先生,是古代心境宁静的人啊,他观察事物十分周密,并且经常反观内省自己!
《养生说》
苏轼
【原文】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散步逍遥,务令腹空。
当腹空时,即便入室,
不拘昼夜,坐卧自便,
惟在摄身,使如木偶。
【译文】
感到饥饿时再进食,还未吃饱就先停止。
随意散步,务必让腹中虚空。
当腹中虚空时,就进入静室,
不论白天黑夜,坐着或躺着都随自己方便,
重要的是收敛身形,让身体像木偶一样(静止不动)。
【原文】
常自念言:
今我此身,若少动摇,如毛发许,便堕地狱。
如商君法,如孙武令,事在必行,有犯无恕。
【译文】
要常常在心里默念:
如今我的这具身体,哪怕有像毫毛那样细微的动摇,就会坠入地狱。
要像商鞅的法令、孙武的军令那样,必须严格执行,有触犯就绝不宽恕。”
【原文】
又用佛语及老耼语,
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
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其名曰「随」:
【译文】
再运用佛陀的话语和老子的言论,
注视鼻尖的白光,数着呼吸的次数,让呼吸轻柔绵长、若有若无,运用时不费力气。
数到几百次时,内心会变得寂静,身体会显得兀然独立,与虚空融为一体,不必费心约束抑制,自然就不会动摇。
数到几千次时,有时可能没法继续数下去,这时有一个方法,名叫“随”:
【原文】
与息俱出,复与俱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悟。
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
是故老人言尽于此。
【译文】
让意识跟随呼吸一同呼出,再一同吸入,有时会感觉这气息从全身八万四千个毛孔中进出,像云雾蒸腾消散一般,从无始以来积累的各种疾病会自行消除,各种障碍会逐渐灭除,自然就能明白领悟(真理)。
就好比盲人突然有了眼睛,这时还用得着求别人指路吗?
所以,老夫的话就说到这里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明道配资-股票股指配资-线上配资排名-专业股票配资资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