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香依旧在 贞静艺品臻
刘仪清 张世群 任崇喜
张梅贞,祖籍开封,师承豫剧祥符调、阎派艺术创始人阎立品先生,河南省豫剧院二团一级演员,主攻闺门旦、青衣行当,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阎派代表性传承人。
2025年6月25日晚上,纪念豫剧表演艺术家张梅贞专场演出在河南省儿童剧院隆重举行。
阎派弟子朱巧云及再传弟子史茹、刘雯卉、陈大华、张亚鸽、张梅贞女儿郭枫等,以精湛的表演为观众呈现了《藏舟》《秦雪梅》《跪韩铺》等多部经典剧目的精彩唱段,尤其张梅贞的爱徒、一级演员史茹和王派传人胡秀琴、蔡月霞联袂演出的《盘夫索夫·盘夫》和《西厢记·长亭送别》两个折子戏,更成为全场晚会的亮点,展现了阎派艺术新的弦歌不辍、薪火永传。
幸遇大师 洗尽铅华觅精髓
展开剩余91%张梅贞,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时光不负有心人,她以较好的嗓音条件考入漯河市豫剧团,后又到许昌地区戏校深造。1956年,她代表漯河市豫剧团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和爱人郭建民合作的《铡美案》中《见皇姑》一折声名大振。
1976年,从周口西华农场完成劳动改造的阎立品,被调入河南豫剧院传达室工作。1978年,张梅贞调入河南豫剧院二团担任主演,以甘美醇冽的嗓音和端庄大方的表演,迅速成为剧团台柱;1979年,她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文艺调演,凭借《唐知县审诰命》技压群芳,荣获表演一等奖。
这时,偶尔从传达室经过的张梅贞留意到这位艺术前辈。经过多次观察,她觉得阎立品既没有旧戏班老艺人的守旧之俗,也没有寻常女子的娇柔媚行。阎立品同样留意到了这位衣着朴素、言谈有度、举止得体的后辈。
张梅贞的父亲,是著名文学家冰心先生在燕京大学教学时的学生。她自幼就沉淀出一种异于普通孩子的沉静淡然。尤其在那个特殊时期,目睹父亲与姐姐被批斗的伤痛,她养成低调淡漠的性子。
特殊年代,彼此相仿的人生遭遇,拉近了两人的距离。阎立品舞台上的妩媚风姿与舞台下的清寂淡然,让她找到了共鸣。这种情感,使她日后在继承、传承阎派艺术尤其阎立品的艺术品格方面更发乎天然、更自觉地投入自身情感,为日后工整灵活的“肖阎”奠定了基础。
阎立品重登舞台后,张梅贞欣喜若狂。她如饥似渴地观摩老师的艺术,并于1982年正式行拜师礼,成为豫剧阎派艺术的忠实继承者和守护者。
张梅贞是阎立品大师生前最为器重、得意的门生,对她寄予很大期望。
张梅贞深情地说:“我自拜在阎立品老师门下,阎老师对我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系统的学习中,她不仅在唱腔上要求精准,还要在表演上注意细节,强调内心的情感表达。阎老师在排练《藏舟》时,特别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准确、一丝不苟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抓住观众的心。阎派艺术的唱腔调高,需要演员有天生的好嗓子,同时,表演要精细、委婉、唯美,这需要演员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掌握精髓。”
每一份偏爱的背后总要有一些牺牲,自从归于阎派,那些少年的辉煌便被她有意掩藏了。她站在阎派艺术的大门前,洗尽铅华,以最干净和纯粹的姿态,舍弃由生而来的发声习惯、从小养成的做派风格,一点一滴、一招一式从零开始,暑来寒往,岁岁年年,以求正果。
张梅贞在艺术上努力与阎立品靠近,不但潜心研究、体味阎派唱腔的方法,而且反复思考、用心体味追溯着阎派的精髓。
张梅贞的继承,从始至终都是追求“精准”的,演唱时连舌尖、舌面翘起的弧度,鼻腔、上颚的位置都力争模仿得分毫不差;表演上,更力争每一个动作甚至眼珠转动幅度都在标准之中……她不是死板机械地模仿。阎立品教导她,不能追求形似,还要神似。她精心揣摩,数年后获得了阎立品的认可。阎立品似乎格外欣赏与这位徒弟之间的默契,不止一次在人前称赞张梅贞“像个录音机”“学戏很快、一听就会、悟性高、爱学习”。
20世纪80年代,在河南省豫剧二团,《秦雪梅》是她演出最多的阎派剧目。但不论演了多少场,她仍然小心翼翼地征询阎立品的意见。
张梅贞在接受采访时说:“一部戏,一个人物,要磨合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才能找到其中的默契,才能达到先生的内心节奏。我现在回想起以前演出还是觉得遗憾,总发现这个地方当初怎么没再问问先生、那个地方怎么没和先生再说说……”
精雕细琢 清澈脱俗求本真
“七分神韵,三分造型,重神传神,运神展姿,造姿展美,精雕细刻”,张梅贞这样总结阎派艺术的表演风格。
张梅贞恪守以情带声、字正腔圆的阎派特色,是在对阎派雅致风格的精细解读基础上所继承发展的。她在原汁原味地继承阎立品含蓄秀美的表演和醇甜细润的唱腔的同时,又精益求精地融入自身条件加以优化,为观众捧出保有浓郁“汁液”的阎派。
2006年圣诞节前夕,她应女儿郭枫之邀,远赴大洋彼岸参加美国海外侨胞和大陆艺术家的联欢晚会,在休斯顿大学的卡伦堂,她为金发碧眼的外国观众演唱豫剧《秦雪梅》《盘夫索夫》,一曲未了,掌声雷动,等待掌声停止时,她深深地朝观众鞠了一躬,镇定而从容地说:“我来自东方中国,是中国河南豫剧大师阎立品的弟子张梅贞。”
多年来,张梅贞在继承、传承阎派艺术上造诣丰厚,深得专家、观众赞许。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戏剧评论家刘景亮:“张梅贞老师作为阎派的一个杰出代表,非常注意传神、注意神韵。从唱腔来说,阎派有一个别的任何派别没有的,就是那种带有娇媚的童音,这个声音是很难练出来的。张梅贞老师注重了这一点,她掌握得很到位。阎立品老师做到了,张梅贞老师继承了,这就是对阎派最根本的继承。”
河南省文联原巡视员、著名戏曲评论家王洪应:“张梅贞老师继承和弘扬的豫剧阎派艺术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她的演唱细腻,以情带声,字正腔圆,她的唱腔如同婉约的潺潺流水,大河奔涌的浪涛,那种美声曾多次让观众为之动容。”
豫剧王派艺术创始人王素君:“张梅贞不单单只是演戏,而是博采众长,从各个剧种中吸收营养来装备豫剧艺术,发展成豫剧的艺术。她牢记老师的嘱托,是学习的典范、继承的典范、发展的典范。”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戏曲评论家谭静波:“张梅贞老师是一位有虔诚之心的传承人,几十年潜心研究阎派艺术,认真体验,深刻感悟,学得扎实到位,学得精准精细。可以说,她传承的阎派是在精细解读的基础上所继承发展的,既原汁原味继承阎立品含蓄秀美的表演和甘甜细润的唱腔,又恰当融入自身的条件加以优化,展示出高水平的、韵味浓郁的纯正‘阎派’。”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贺宝林写了一首藏头诗,表达对张梅贞的敬仰:“梅绽寒枝立琼霜,骨硬不惧朔风狂。永夜独守星河灿,存魂犹自溢清香。贞怀不与山花竞,心志唯求日月长。”
豫剧表演艺术家、阎派弟子赵玉英:“梅贞大师姐是继承阎派艺术精华最为出众的一位,也是传承发展阎派艺术付出最多、贡献最大的一个弟子。她的这种责任与精神对我们、对年轻一代戏曲人都有所启发和帮助,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很多戏迷说:“张梅贞老师其唱腔在继承阎派“清雅甜润”的基础上,能够把自己嗓音中略带一丝哑音、自然运用到唱腔里,既不失失音色的纯净、通透、明亮、悠扬,又增添了声腔情感的层次感,犹如山间的溪流,传递出优雅的韵律和浓郁的韵味。每每听她演唱《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时,那清澈脱俗的唱腔,情感真挚的表演,给人一种赏心愉悦之感!”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
率真谦逊 尊师重道为传承
对阎派艺术的精髓,张梅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传承。
对待传承,她既苛刻又灵活。该坚守的,她毫不避讳直面相对,甚至不留情面地直言:“先生的东西,能接就接,不能接就别接。”该灵活的,她又宽厚从容,她曾教育弟子史茹:“你不要像别人刻意去捏大师那个音儿,你就按照你自己的嗓子条件,找位置找方法。”
张梅贞在回忆恩师时曾动容地说:“阎立品先生一生对艺术呕心沥血,对创造阎派艺术倾注了毕生精力和心血。阎老师晚年患病住院五六年后,身体非常虚弱。在这样的情况下,恰逢春节来临,医院想组织一个联谊会,想邀阎立品老师即兴演唱一段助兴。阎老师提前准备,邀请二团的小型乐队现场伴奏。那天下午,阎老师率先唱了《盘夫索夫》中‘自幼儿生长在宰相家’一段。恩师一张嘴,令在场人都很吃惊。那音质依然犹如少女般清澈细腻,犹如潺潺流水流过心间,令我从心底里敬仰和佩服,更令我难忘。”
阎立品对张梅贞的影响,不仅在于艺术上的教诲,更在于精神上的熏陶。
张梅贞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恩师晚年倾囊相授的细节:“阎老师在晚年患病住院时,她本就虚弱的身体显得更加清瘦单薄,还强打着精神为我传授演出《蝴蝶杯》的要领。这个剧情的女主人公胡凤莲,渔家女出身,不畏强势,刚强坚定,侠气义胆,外柔内刚。阎老师告诉我,表演上要细腻而淳朴,唱念上要轻柔而含蓄,一定要把她不畏权势、性格坚毅的内在东西表现出来,要让观众从心里尊重和喜爱这一剧中的人物。”
有道是“严师出高徒”,阎立品对戏曲艺术的严谨态度和对细节的关注,深深影响了张梅贞。张梅贞演的《秦雪梅》清纯委婉,唱出了闺门少女的矜持之状;她演的《西厢记》温婉缠绵,绵绵情意似枫叶飘落,透出声声叹息,展现出大家闺秀的优雅之态;她演出的《藏舟》,腔韵自如轻快,天真无邪,唱出了渔家少女的质朴之感。她演出的《三上关》,平添了一种刚健的力度,唱出了女元帅樊梨花的豪放之势。这些剧目不仅展示了她的艺术造诣,也体现了她对阎派艺术的忠诚和传承。
阎立品多次提醒她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作为一个演员,既要懂得自尊自爱,又不可自负。
张梅贞对恩师阎立品的教诲记忆深刻,并将其精神贯穿于自己的艺术生涯中。阎立品对弟子长期观察标准,被张梅贞延续,如她对其中的一个徒弟考察10年后才正式收徒;又如,她在教徒弟声腔表演的同时,对弟子们良好的品行和文化修养还特别看重,会考虑是否真正适合阎派。阎立品晚年嘱托张梅贞“艺术为生命”,张梅贞直至离世前仍坚持教授阎派剧目,如2021年带领弟子教唱《西厢记》选段,履行对恩师的承诺。如今,在张梅贞的弟子中,史茹、张亚鸽等也是阎派再传弟子中的佼佼者之一。她们在演绎的剧目中,注重以情带声,通过细腻的声调变化展现人物情感,既在艺术上做到了流派传承,延展了阎派艺术特色,又为角色赋予现实意义。
张梅贞女儿郭枫深切的说道:“人在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只有在失去之后,才会意识到其价值。我自小生长在戏曲之家,我后悔陪伴父母的时候太少了,更后悔没能认真静下心来跟母亲多学些唱段,母亲走后,我再听《西厢记》的《离人》这一段,其唱腔,其离别的意境都让我憾难消、意难平......在未来的时光中,不管自己身处何方,都将珍惜当下,尽其所能的继承、传播阎派艺术,使之发扬光大。”
阎派再传弟子史茹说:“我初次见到恩师,便被她身上独特的艺术气质与率真谦卑的为人所吸引。她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对梨园尊师重道的坚守,常常令我感到感动不已。她不仅教会我阎派艺术的技法,更教会我传承者的使命与担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她为榜样,不断打磨技艺,将阎派艺术,以情带声,字正腔圆,重神传神的特色传承下去。”
祝愿豫剧阎(立品)派艺术之花永远绽放!
作者简介:
刘仪清 青年编剧、影视编导,河南省第二届戏剧文学学会会员。曾担任《中国戏曲人物志》《说戏》等大型纪录片制片人、编导,河南广播电视台《元宵奇妙游》执行导演等。
张世群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开封市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
任崇喜 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开封市作家协会主席,开封日报编委、专副刊部主任。
责编:何高峰
审核:万新
发布于:河南省明道配资-股票股指配资-线上配资排名-专业股票配资资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